新闻动态 NEWS
你的位置:远盈娱乐平台 > 新闻动态 > 后蜀为何不入五代?五代和十国有何区别?一文读懂五代十国!
后蜀为何不入五代?五代和十国有何区别?一文读懂五代十国!
发布日期:2025-04-13 11:14    点击次数:108

五代十国给人的混乱印象,主要源于那个时代群雄并起的局面。既有手握重兵的军阀,如篡夺唐朝的朱温、灭掉后梁的李存勖、被契丹击败的石敬瑭;也有割据一方的地方豪强,比如淮南的杨行密、杭越的钱缪、岭南的刘隐等人。可以说,那个时代枭雄云集,诸侯林立。

他们时而结盟,时而对抗,彼此吞并,战火连绵不断。王朝如流星般迅速崛起又骤然陨落,局势之混乱,难以言表。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些政权,同样是王朝,为啥会明显分成五代和十国呢?其实,这主要跟它们的地盘和影响力有关。五代指的是中原地区的五个连续朝代,实力强、控制范围大;而十国则是同时期分布在周边的小政权,地盘小、影响力有限。这种划分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地理格局,也体现了各方势力的此消彼长。简单说,五代是主角,十国是配角,共同构成了那段复杂的历史。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从公元907年到960年,短短53年间,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五个短命的王朝,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困苦。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五代也孕育了一些重要的文化成就,如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尽管五代在政治上充满了混乱,但它在中国历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为后来的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五代时期主要由五个朝代构成,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其实,"后"这个字是后人为了区分不同朝代才加上去的。这几个朝代的正式国号就是梁、唐、晋、汉、周,简单明了。

【后梁】

朱温在907年建立了后梁,成为唐朝灭亡后第一个称帝的政权。

朱温曾是黄巢手下的一员猛将,在起义军成功占领长安后,他被提拔为东南行营的先锋使。随后,他带领部队攻下了同州,并因此被任命为同州防御使。

在与唐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的激战中,因连续发出十道紧急求援文书均被孟楷拦截,导致孤立无援,最终被迫投降唐朝,并被赐名为"全忠"。

朱温在与旧主的交锋中屡建奇功,逐渐积累了实力。他不仅吸纳了一批昔日的战友,还成功收编了不少人马,势力日益壮大。然而,由于曾在汴州策划暗杀李克用,他与河东势力结下了深仇大恨,这段恩怨也成为他日后发展的重要背景。

黄巢起义失败后,唐王朝已无力控制各地割据势力,连朝政也被宦官把持,整个国家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朱温在乱世中左右逢源,既用武力又玩权术,软硬兼施,逐一击破对手。他先攻下徐州,逼得时溥自焚;接着擒获郓州的朱宣,将其斩首;兖州的朱瑾丢城逃跑;幽州的刘仁恭大败亏输;镇州的王镕被迫献质求和;定州的王处直直接投降;襄州的赵匡凝也只好罢兵谈和……

朱温最终崛起,成为当时实力最为雄厚的诸侯。

他先是效仿曹操,借昭宗之名号令群雄,接着模仿司马昭,废黜太子改立哀帝,最终学司马炎,直接篡位自立,建立了新的王朝。

后梁以开封为都城,延续了三代君主,存续了17年。在其鼎盛时期,疆域覆盖了今天的河南、山东全境,以及陕西、湖北的大部分地区,还包括安徽、江苏、河北、山西、甘肃和宁夏的部分区域。最终,这个王朝被李存勖所终结。

【后唐】

李存勖在公元923年建立了后唐,国都设在洛阳。

李存勖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儿子,也是五代时期赫赫有名的勇将。

李存勖从小就对骑射情有独钟,天生胆识过人。年少时便随父亲征战沙场,屡战屡胜,年仅十一岁就跟随父亲前往长安献捷,连朱温都感叹道:"生儿子就该像李亚子这样。"长大后,他身材魁梧,不仅熟读《春秋》,精通文理,还特别爱看滑稽戏。

李克用临终之际,留给儿子三支箭,每支箭象征一个仇敌,其中首要目标便是朱温。为了铭记复仇之志,李存勖将这三支箭供奉于宗庙,每逢出征,必将其带在身边,以示不忘父仇。

李存勖不仅武艺超群,智谋也相当出众,凭借两场关键战役彻底击溃了朱温。

李存勖在潞州之战中巧妙利用了梁军的轻敌心理,借助浓雾掩护,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三垂冈下,夜袭敌军夹寨,导致梁军阵脚大乱。而在柏乡之战中,他再次发挥沙陀骑兵的优势,通过突袭大败梁军,最终饮马黄河,彻底扭转了双方的力量格局。

接着,李存勖打败了幽州的刘守光,趁机在河朔地区发生兵变时拿下了魏博镇。随后,他与契丹交战,打得契丹不敢再进犯河东。这样一来,梁国失去了河北的防线,李存勖也彻底解除了后方的威胁。

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博登基称帝,随即挥师中原。在杨柳地区展开的夹河战役中,梁军主力全军覆没。同年十月,李存勖成功俘获梁朝大将王彦章,随后攻陷开封,彻底摧毁了后梁的根基。梁朝皇室成员无一幸免,后梁政权宣告终结。

李存勖在战场上威风凛凛,但在治理国家方面却一窍不通。他当上皇帝后,沉迷于享乐,尤其偏爱戏子,结果42岁那年,被自己的手下给杀了。

后唐王朝历经四位君主,国祚维持了十四年。在其鼎盛时期,疆域覆盖了现今的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全境,以及甘肃东部、陕西、湖北和安徽北部地区。这个短命的王朝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却占据着重要地位,控制着中原腹地及周边广大区域,展现了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

【后晋】

后晋是由晋高祖石敬瑭在公元936年,也就是天福元年建立的,都城设在开封。

石敬瑭在历史上臭名昭著,被世人唾骂为"儿皇帝"。他为了个人利益,不惜将幽云十六州拱手让给契丹,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他不仅是一位勇猛过人的将领,更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战略家。起初跟随李嗣源时,他凭借出色的战斗能力成为军中赫赫有名的“左射军”。李嗣源对他极为器重,不仅将他视为心腹,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足见其信任与赏识。

李存勖在攻占河北之际,遭遇梁军名将刘鄩的突袭,由于仓促应战,阵型未成,几乎陷入绝境。危急关头,石敬瑭率领十余骑兵奋勇冲杀,左右突袭,成功打乱了敌军的进攻节奏,最终扭转战局,使河东军得以化险为夷。

李存勖登基后,对李嗣源起了疑心。李嗣源费尽周折才争取到带兵平定魏博叛乱的任务,可刚到邺城,还没开打,手下将士就闹起了内乱。他陷入两难,最后决定回洛阳请罪。

就在这紧要关头,石敬瑭挺身而出,直言不讳地反对岳父的昏招。他主张抓住眼前良机,率兵直取汴州,借此成就一番伟业。在他看来,这才是明智之举,远比岳父的计策高明得多。

李嗣源顿时明白过来,随即命令石敬瑭率领先锋部队先行出发,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紧随其后,迅速攻占了汴州。

李嗣源登基后,石敬瑭凭借驸马、爱将和功臣的多重身份,迅速成为新朝最显赫的权臣。他先是担任陕地最高军事统帅,随后转任魏博行政主官,最终出任河东节度使,兼任六军诸卫副使(正使为李嗣源之子秦王李从龙,相当于禁军副统帅),驻守太原要地。

石敬瑭之所以敢于挑战朝廷权威,其背后离不开李氏家族的鼎力支持。正是在李氏家族势力雄厚的老巢,石敬瑭才得以积蓄力量,为日后的抗争做足了准备。

公元933年,李嗣源驾崩后,其五子李从厚继位。然而,养子李从珂对此心存不满,在凤翔起兵反叛,率军直指洛阳。李从厚被迫逃往太原,却在途中被石敬瑭截获囚禁。

李从珂对石敬瑭的势力颇为忌惮,认为他手握重兵,威胁最大。于是,他下令将石敬瑭调离太原。然而,石敬瑭以生病为由,拒绝执行命令。李从珂见状,决定亲自率兵讨伐。

石敬瑭为了获得契丹的支持,决定与耶律德光达成协议。他承诺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并每年进贡三十万匹帛,以此换取契丹出兵相助。

公元937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一举击溃后唐军队,成功扶持石敬瑭登基称帝,建立了对契丹友好的后晋政权。

后晋王朝仅传两代,国祚持续了11年,最终在947年被契丹所灭。在其鼎盛时期,后晋的疆域范围大致与后唐相当。

【后汉】

后汉是由汉高祖刘知远在公元947年,即天福十二年建立的,其都城设在开封。

虽然他和刘邦同姓,也用了相同的谥号,但他其实是沙陀族人。小时候家里穷,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入赘到别人家。

做上门女婿可不是件容易事,要么遭人白眼,要么挨夫家揍。刘知远实在受不了,干脆跑去当兵了。他打仗勇猛,射箭也准,没多久就在李嗣源手下当上了偏将。

刘知远两次在关键时刻救了石敬瑭。第一次是在德胜之战中,面对梁军的猛攻,刘知远果断将自己的战马让给石敬瑭,自己则留在后方掩护,确保石敬瑭安全撤离。第二次是在与李从厚的会面中,双方爆发激烈冲突,刘知远不顾自身安危,奋力保护石敬瑭,最终成功将他救出险境。

刘知远因两次救主,迅速得到石敬瑭的重用,接连晋升为步兵总管和马步军都指挥使,成为朝中炙手可热的人物。

石敬瑭能登上皇位,离不开他的谋略。当年李从珂大军包围太原,正是他坚持己见,主张向契丹求援。然而,他坚决反对割地和称臣,认为这种做法有损尊严。他提出,用丰厚的金银财宝就足以打动契丹出兵,而割地则可能给中原带来后患。

这成为他后来对契丹采取强硬政策的重要推动因素。

刘知远在石敬瑭建立后晋政权后,被委任为太原的军政首脑。当石重贵继承父位,与契丹关系恶化时,刘知远在太原大力扩充军力,精心策划,使河东地区的军事实力超越其他藩镇,步兵和骑兵总数超过五万。

刘知远抓住时机,出兵讨伐那些依附契丹的地方势力,逐一清除割据的诸侯,成功建立了后汉政权。随后,他颁布诏令,禁止向契丹输送钱财和物资,同时犒赏那些武装抵抗辽国的百姓,并严惩了在各处作恶的契丹人。这些举措深得民众拥护,迅速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刘知远擅长随机应变,能灵活处理复杂局势,但他并不盲目跟风,还保留了一些民族气节。他支持石敬瑭与契丹结盟,却坚决反对割地称臣的屈辱做法。即便在耶律德光占领开封时,他表面上献表祝贺,实则暗中观察局势,等待时机。然而,他在治国方面推崇严刑峻法,导致后汉成为五代时期最为暴虐的政权。

东汉历经两位皇帝,国祚仅维持了四年。在其鼎盛时期,疆域涵盖现今的河南、山东、山西全境,以及河北南部、陕西、湖北和安徽北部地区。最终,这个王朝在公元950年被郭威推翻,走向终结。

【后周】

后周是由周太祖郭威在广顺元年(951年)建立的,定都开封。

郭威,祖籍河北隆尧,原姓常,后因母亲改嫁郭简,随继父姓郭。他的脖子上纹有一只飞雀,因此得名"郭雀儿"。据考证,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拥有纹身的人。

郭威身材魁梧,性子刚烈,打架斗狠,爱喝酒,所以18岁就被潞州的李继韬看中,拉去当兵了。

李继韬被李存勖击败后,郭威随即被纳入唐军编制,经过多次调动,最终归属刘知远麾下。刘知远对郭威颇为赏识,先是任命他为亲军首领,建国后更提拔为枢密副使。在临终之际,刘知远更是将儿子刘承祐托付给郭威,并晋升他为枢密副使,委以顾命大臣的重任。

随着郭威成功镇压了河中李守贞、凤翔王景崇以及永兴赵思绾的叛乱,他的声望逐渐提升。这一连串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他在军中的地位,也引起了汉隐帝的疑虑和不安。汉隐帝开始对郭威的忠诚产生了怀疑,担心他的权力和影响力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这种猜忌在朝廷中逐渐蔓延,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此后,郭威率军北上,成功击败契丹,凭借这一战功,他被任命为邺都留守和天雄军节度使,负责统领河北各州的事务。

公元950年,刘承祐暗中策划,决定铲除前朝遗留下来的武将势力。他秘密召集心腹,下令马军统帅郭崇除掉宣徽使王峻和郭威,同时命镇宁军节度使李弘义对付步军指挥使王殷。这一系列行动旨在彻底清除旧有军事力量,巩固自身权力。

李弘义意外地将诏书暗中透露给王殷,王殷则迅速派人将消息传递给郭威。面对这一局面,郭威采纳了谋士魏仁浦的策略,伪造了一份诏书,谎称皇帝命令郭威处决所有将领。这一举动激起了众将的愤怒,郭威借此机会发动兵变,打着“清除皇帝身边奸臣”的旗号起兵。

汉隐帝在开封设下圈套,除掉了杨邠、史弘肇、王章等朝中重臣,同时下令处决郭威在京的所有家人,连他刚出生的幼子也没能幸免。

在满腔怒火中,郭威率军直扑开封,汉隐帝在激战中失利,最终被乱军夺去性命。

郭威进入开封后,并没有立刻登上皇位,而是采取了稳健的策略。他先将太后推上政治舞台,以此安抚民心,同时选定宗室成员刘赟作为过渡时期的皇帝。在此期间,郭威以监国的身份掌控朝政,确保权力平稳过渡。这一系列举措既避免了贸然称帝可能引发的动荡,也为后续的政权交接奠定了基础。

等到时机差不多了,他借太后之名,带着军队去“讨伐”契丹。到了澶州,士兵们突然闹起来,高喊“万岁”,还有人把黄旗扯下来当黄袍,硬是披在郭威身上。大伙儿都这么干,郭威“没办法”,只好顺从了。

整个事件的发展,几乎就是赵匡胤当年黄袍加身的翻版。

后周存在时间不长,前后三位皇帝在位,总共延续了十年。其中,柴荣在位时期国力最为强盛,疆域包括今天的河南、山东全境,河北中南部,陕西中部,山西南部,湖北北部,以及安徽、江苏的部分地区。到了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了新的王朝。

【五代特征】

综合来看,这五个朝代呈现出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各朝的统治时间普遍较短,政权更替频繁;其次,皇帝在位时间大多不长,有的甚至只有数月;再次,朝廷内部动荡不安,政变、兵变层出不穷,分裂现象严重;最后,对外战争接连不断。

最突出的特点是这些朝代的更替是连续的。唐代取代了梁朝,晋朝接替了唐代,汉代又取代了晋朝,周朝则接替了汉代。这种更迭过程既没有出现断层,也没有出现多个朝代同时并存的情况。

这些政权之所以被称为"五代",主要源于它们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统一性。相比之下,后蜀虽然也带有"后"字,却未被纳入其中,原因在于它与南唐、南汉、吴越等政权存在时间重叠。这些政权兴起的时间不一,有的相互继承,有的同时并存,缺乏明确的历史传承关系,因此不满足"五代"的划分标准。

从历史维度看,朝代是时间线上的单一序列,前后更替互不重叠;而国家却能在时空坐标系中并存,既可能在同一个时期共存,也可能在相同的地理区域交替出现。

五代时期是历史上对五代十国的简称,但十国并不能单独作为这一时期的代称。这种说法虽然简洁,却容易造成误解。五代指的是中原地区相继更替的五个朝代,而十国则是同时期在周边地区并存的多个割据政权。两者共同构成了这一历史阶段,但只有五代能代表整个时代。因此,在描述这一时期时,我们可以使用"五代"作为简称,但不能用"十国"来代替。这种区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这段历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五代十国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五代指的是唐朝灭亡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建立的五个朝代,它们更替频繁,但都自称正统。十国则是指同一时期在南方和北方各地建立的十个割据政权,它们大多与五代并存,各自为政。简单来说,五代是中原地区政权更迭的统称,十国则是周边地区割据势力的总称。这两个称谓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版图的分裂状态,但它们在时间上存在重叠,并非完全割裂的两个时期。

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裂时代,发生在唐朝灭亡之后,持续了大约半个世纪。这个时期,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十个相对独立的政权,它们各自为政,互相征战,形成了复杂的政治格局。虽然十国的统治时间不长,但它们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南方地区,由于相对稳定的环境,经济繁荣,文化兴盛。这一时期也为后来的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十国指的是唐朝灭亡后,在南方陆续建立的十个政权,包括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荆南,以及位于北方的北汉。这些国家在五代十国时期各自独立,形成了割据的局面。

事实上,五代十国时期远不止五个朝代和十个国家那么简单。除了这些主要政权外,北方还有燕国,陕西有岐国,东北则是契丹的势力范围。此外,云南的南诏和河西的曹氏等众多大大小小的政权也纷纷崛起,使得这一时期的历史格局更加复杂多元。

让我们简单聊聊常见的十个国家。

【吴】

杨行密建立了吴国,他是淮南节度使。不过,真正称帝的是他的第四个儿子杨溥。

杨行密身材魁梧,力大无穷,据说他能单手举起百斤重的石墩锻炼,一天之内还能徒步行走三百里路。

乾符年间,杨行密因参与农民起义被捕,庐州刺史郑棨见他“相貌不凡”,便将他释放。后来,杨行密投身军伍,斩杀军吏,举兵反叛,最终攻占庐州,自立一方。

经过多年的征战,杨行密被封为淮南节度使,成功掌控了整个江东地区。面对朱温的强大势力,杨行密先在清口之战中以弱胜强,随后又多次击败朱温的军队,有效阻止了其南下的企图。

公元902年,唐昭宗正式册封杨行密为吴王,这标志着他在唐末南方割据势力中占据了首要地位。

杨行密去世后,他的长子杨渥和次子杨隆演相继继承了吴王的位置。到了901年,他的四子杨溥正式称帝,建立了吴国,并将扬州定为都城。然而,吴国的统治并未长久,937年,徐知诰推翻了杨溥的政权。吴国历经四位君主,共存在了36年。在其鼎盛时期,吴国的疆域涵盖了现今的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的大部分地区。

【南唐】

南唐是由唐烈祖徐知诰在937年建立的,定都金陵。

徐知诰本名李昪,自幼家境贫寒,六岁时父母双亡,沦为孤儿。后来他在濠州开元寺出家为僧。杨行密攻打濠州时,将他收为养子,但由于与杨行密的亲生儿子不合,最终被转送给部将徐温,并改名为徐知诰。

徐知诰成年后,身高七尺,精通骑射,杨行密常赞叹道:“诸将之子,无人能及!”

得益于杨行密的器重,徐知诰的仕途一帆风顺。他最初被任命为升州防遏使,随后又晋升为刺史,并兼任楼船副使一职。

杨行密去世后,其子杨渥年纪尚小,军政大权落入徐温和左牙指挥使张颢之手。徐知训被任命为检校司徒,驻守广陵,协助处理朝廷事务。

公元908年,徐温联合张颢发动政变,将杨渥废黜并处死,随后拥立杨隆演为君。与此同时,徐温自立为大丞相,掌握了全国的军事大权。

公元918年,徐温之子徐知训因行为不检被将领朱瑾诛杀。当时身在润州的徐知诰闻讯后,迅速赶赴广陵平定局势,因其果断表现而获得徐温信任,被授予处理政务的重任。

徐知诰掌权后,采取宽松的法治政策,并广泛施以恩惠,赢得了民心。尽管徐温仍在金陵遥控朝政,但多数人已倾向于支持徐知诰。

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徐知诰的官职一路攀升,最终在937年完成了所有篡位步骤,建立了齐国并自立为帝。

两年后,他重新启用了李姓,并宣称自己是唐宪宗的后裔,随即更改国号为唐。

后唐王朝存续了短短三代君主,仅维持了39年的统治。在其鼎盛时期,疆域曾涵盖现今江苏大部分地区、安徽淮河以南区域,以及福建、江西、湖南和湖北东部。然而,这个政权最终在公元975年被北宋王朝所吞并。

【前蜀】

王建在西川担任节度使时,建立了前蜀政权,并将都城设在成都。

王建是河南舞阳人,早年靠卖饼为生。唐末社会动荡,他选择加入忠武军当兵。后来,杨复光组建忠武八都,他和鹿晏等人一起被选为八都将。

黄巢攻破长安后,唐僖宗仓皇逃往西川。王建原本跟随鹿晏前往护驾,但鹿晏在拿下汉中后便停滞不前,不愿继续南下。于是,王建与其他四位将领一同赶往西川。当时,大宦官田令孜掌握大权,为了增强自身势力,他认王建为义子,并将其部队编入神策军,这支队伍被称为“扈驾五都”。

田令孜失势后,王建被调离朝廷,出任壁州刺史。之后,西川地区陷入混乱,东、西川之间战事不断。王建趁机夺取成都,成为西川节度使。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接连拿下了东川、汉中,还有秦、凤、阶、成这几个州,为前蜀的版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903年,王建被封为蜀王。后来朱温建立后梁,派人到四川劝说王建归顺,但王建坚决拒绝了。

王建原本计划联合岐王李茂贞和晋王李克用共同讨伐后梁,但因未能得到响应,最终放弃了这一计划。随后,他自立为帝,建立了蜀国,并定年号为武成。

前蜀政权存在了23年,历经两位君主。在其鼎盛时期,疆域覆盖了整个四川,还包括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以及湖北东部。最终,在925年,前蜀被后唐所灭。

【后蜀】

孟知祥建立了后蜀政权,并将都城设在成都。

孟知祥是李克用的侄子兼女婿,在后唐时期深受器重,先后担任中门使、马步军都虞候和北京留守等重要职务。

在平定蜀地之前,郭崇韬举荐孟知祥前往西川任职。蜀地归顺后,李存勖便任命他为成都尹,同时兼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一职。

在孟知祥启程前,李存勖曾下令要他除掉郭崇韬。孟知祥多次劝阻未果,最后只好表态:“若他有不轨之心,我定会将他拿下,送回来处置。”

就在他赶往成都的路上,郭崇韬已经被人冤枉处死。与此同时,原本负责灭蜀的先锋大将康延孝在回程途中突然叛变,结果被孟知祥迅速镇压并俘虏处决。

李存勖遭伶人暗杀后,后唐陷入混乱,孟知祥抓住机会在蜀地自立为王,创立了后蜀政权。

后蜀王朝历经两位君主,国祚延续了33年。在其鼎盛时期,疆域囊括了现今四川全境、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以及湖北东部。最终,这个王朝在公元965年被北宋所灭。

【南汉】

南汉是由刘隐建立的,其都城设在广州。

刘隐是唐末封州刺史刘谦的大儿子。当时黄巢起义军横扫湖南湖北,刘谦抓住机会,在广西梧州、桂林一带发展势力。短短一年时间,他就拉起了一支上万人的军队,还拥有上百艘战船,在岭南地区成为一方豪强。

刘谦去世后,他的儿子刘隐顺利接任,成为封州的新任刺史。

刘隐率兵攻下广州,平定了叛乱,将叛将卢琚和谭弘玘处死。清海节度使徐彦若看重他的才能,举荐他担任副使,并将所有军政大权交给他处理。

徐彦若临终前上表推荐刘隐接任清海留后,然而朝廷并未采纳,反而任命兵部尚书崔远为新的清海节度使。崔远虽受命,却因忌惮刘隐的势力,迟迟不敢前往赴任。

904年,刘隐通过大量贿赂朱温,成功获得了清海节度使的职位。这一任命使他掌握了岭南地区的军政大权,确立了他作为地方霸主的地位。

刘?在兄长刘隐去世后继承了其位,随后在917年自立为帝,创立了大越国,不久后更名为汉,这便是历史上所称的南汉。

南汉王朝历经四位君主,享国五十五年。在其鼎盛时期,疆域涵盖现今广东、广西全境以及湖南南部地区。公元971年,北宋大军南下,南汉政权最终覆灭。

【楚】

楚国由马殷创立,定都长沙。

马殷,自诩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早年以木工为生,后来加入了蔡州节度使秦宗权麾下将领孙儒的部队。

刘建峰率军攻占潭州等地时,马殷作为部下参与其中。在孙儒阵亡后,马殷凭借战功晋升为马步军都指挥使,负责统领军队。

刘建锋因与陈赡妻子有染,遭陈赡报复身亡。马殷得知消息后,连夜赶回,众人一致推举他接任首领之位。

公元898年,唐昭宗提拔马殷为武安军代理统帅。短短两年间,他先后击败杨思远,清除唐世旻等地方割据势力,成功统一湖南地区。因功勋卓著,马殷被正式任命为武安军节度使,同时兼任湖南地区行政长官。

马殷随后继续扩张势力,吞并了静江军,控制了岭南多个州郡。朱温封他为楚王,后来还加封为天策上将军和尚书令。李存勖建立唐朝后,同样封他为楚国王,并将潭州改名为长沙府,正式建立楚国,开始独立统治。

马殷统治时期,他既尊崇朝廷,又善待百姓,始终保持和平,赢得了民心,使国家长治久安,历经六位君主,延续了45年。鼎盛时期,其疆域涵盖整个湖南及广西东北部,直至951年被南唐吞并。

【吴越】

吴越国的都城设在杭州,由武肃王钱镠创立。

钱镠,乳名婆留,祖辈靠捕鱼维持生计。他从小就对武术情有独钟,擅长枪棒和箭术,在乡间小有名气,被视为侠义之士。后来,在江湖朋友的引荐下,他投身于私盐贩卖的行当。

当王郢在浙西起兵反叛时,地方将领董昌组织了一支民兵队伍来应对叛乱。当时年仅24岁的钱镠加入了这支队伍,并被任命为副将,随军参与平定王郢的叛乱行动。

黄巢起义军的一支队伍杀向浙东,直逼临安。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董昌心生怯意,打算弃城逃跑。但钱镠却另有打算,他认定出奇制胜才是上策。于是,他带着二十名勇士,在山谷中设下埋伏,一举斩杀数百敌军。随后,他又命人竖起大量旗帜,制造大军压境的假象。这一招果然奏效,敌军误以为临安有重兵把守,只得绕道而行,临安城因此得以保全。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钱镠与董昌并肩作战,以捍卫家园为旗帜,逐步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成功掌控了杭州周边的八个县。凭借这一系列成就,钱镠被正式任命为“杭州八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即都指挥使。

董昌击败越州观察使刘汉宏后,成功坐上浙东节度使的位置,钱镠也因此升任杭州刺史。接下来的几年里,钱镠抓住镇江军内乱、节度使周宝被赶下台的机会,迅速出兵攻占常州、润州和苏州,成功接管了周宝的势力范围。

董昌见钱镠屡建奇功,便将这些胜利归功于自己,愈发骄纵自满。他竟在得意忘形之际,公然自立为帝,还改了年号,建立新朝。

钱镠瞅准时机,立即向朝廷递上奏折,痛斥董昌的恶行,并主动请缨出兵征讨。唐昭宗对此表示认可,不仅加封他为彭城郡王,还批准了他的讨伐请求。

董昌被俘后,唐廷为表彰钱镠的功绩,授予他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的职位,并赐予铁劵,享有“九死”豁免权。随后,钱镠又相继被封为越王和吴王,成功掌控了杭越地区。

钱镠颇有自知之明,深知自身实力有限,故而对中原朝廷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正因如此,朱温登基后立刻封他为“吴越王”,而朱友圭弑父夺位后,也迅速尊他为尚父。

当时,西川、淮南、岭南等地的军阀纷纷自立为王,还怂恿他也在吴越称帝。他听后只是大笑道:“他们自己坐在火坑里,还想拉我上去?”当手下劝他称帝时,他更是笑着反问:“我难道会不如孙权吗?”

钱镠在弥留之际,特地叮嘱后人:“后代要谨慎处理与中原的关系,不要因为中原王朝频繁更迭而轻易改变我们的治国方针。”

吴越国存在了很长时间,历经五位君主,统治长达72年。在其鼎盛时期,其疆域包括今天的整个浙江省和江苏省的一部分。直到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最终被北宋吞并。

【闽】

王潮建立了政权,将福州设为统治核心。

唐末动荡时期,王潮与弟弟王审知因生计所迫,加入了义军。他们成为了寿州人王绪的部下,并担任统领一职。王家原本世代务农,但乱世之中,他们选择了投身军旅。

王绪兵力薄弱,无奈之下投靠了蔡州的秦宗权。然而,秦宗权命他攻打黄巢,他却因胆怯不敢应战,最终仓皇逃离了固始老巢。

王绪带领部队南下时,旧病复发,沿途劫掠,队伍看似壮大,实则内部矛盾重重。他心胸狭窄,疑心极重,但凡发现有人才能胜过自己,便千方百计除掉对方。

王潮心中忐忑,众将也惶恐不安。于是,他挑选了数十名勇士,合力除掉了王绪,随后被众人推举为新的领袖。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王潮和他的兄弟们继续在福建地区征战。他们先是围攻并击败了泉州刺史廖彦若,成功收编了泉州的军队。随后,他们又攻占了福州,杀死了当时的留后范晖。经过这一系列的战役,王潮兄弟最终控制了福建的五个州,奠定了他们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

朝廷很快下达了任命,昭宗将王潮提拔为威武军节度使,同时兼任福建观察使,让他执掌一方大权。

王审知与大哥情同手足,加上他本人智勇双全,在军事和政务上都有出色表现。所以当王潮重病在床时,他没有选择让自己的四个儿子接班,反而把军政大权交给了弟弟。

王审知在兄长王潮去世后继承了其职位,随后被唐朝朝廷授予琅琊郡王的封号。当朱温掌握政权并建立后梁时,王审知再次得到晋升,被封为闽王。

闽国历经六位君主,立国37年,鼎盛时期掌控了现今福建全境。公元945年,南唐攻灭闽国,结束了其统治。

【荆南】

南平,又称荆南,是高季兴创立的一个政权,其都城设在江陵。

高季兴从小就和父母分开,在汴州的大商人李让家里当书童。后来朱温占领了汴州,李让主动归顺,还被朱温收为义子。这样一来,高季兴就有机会见到朱温了。

朱温对高季兴颇为赏识,便让朱友让(李让)收他为义子,如此一来,高季兴便成了朱温的义孙。

就这样,高季兴凭借朱温这位养祖父的关系,顺利加入了汴军,短短几年间就晋升为高级将领。

朱温率军围攻凤翔,与李茂贞争夺昭宗。久攻不下,军力渐疲,朱温萌生退意。此时,年仅二十余岁的高季兴献上妙计,设伏诱敌,一举歼敌万余,迫使李茂贞交出昭宗。

凭借功绩,高季兴获封宋州刺史一职,掌握地方实权。此后,他跟随朱温征讨青州,因战功显赫,升任颍州防御使,成为独当一面的军事统帅。

在汴军成功击败赵匡凝兄弟后,高季兴随即被任命为荆南地区的节度使。

朱温去世后,梁朝逐渐衰落,高季兴也开始策划自立。他修筑城墙,增加税收,加强军备,同时秘密向吴国和蜀国表示臣服,以获取他们的援助。

梁末帝性格懦弱,为了维系帝国的虚假繁荣,对那位权臣一再纵容。即便对方出兵攻占归、峡二州,并围攻襄州,梁末帝也未曾追究,反而加封其为渤海王,以示安抚。

李存勖建立后唐后,高季兴因形势所迫,不得不亲自前往洛阳。然而,他一到洛阳便被扣押,处境十分危急。幸好郭崇韬出面为他求情,高季兴才得以获释,平安返回。

公元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册封高季兴为南平王,使其掌管荆南地区六州的军政大权。这一任命标志着高季兴正式成为荆南地区的最高统治者,为其日后建立南平国奠定了基础。通过这次册封,高季兴不仅获得了王爵的尊贵地位,更掌握了荆南六州的实权,为他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统治提供了合法依据。这一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当时中原王朝对地方割据势力既笼络又防范的政治策略。

荆南国地盘小,兵力弱,夹在吴越两国之间,是个不起眼的小国。由于当地物产匮乏,每当南汉、闽、楚等国向中原进贡的队伍路过时,高季兴就干起了拦路抢劫的勾当,把贡品据为己有。

李嗣源继位后,高季兴主动表示归顺,并请求将忠、归等州划归自己管辖。明宗表面上同意,暗中却派遣了自己的刺史接管这些地区。双方因此爆发冲突,高季兴大败,不仅没拿到忠、归等州,还丢掉了自己的荆南三州。为了自保,他只得带着剩下的三州投靠吴国,这才避免了被唐朝彻底吞并的命运。

在荆南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无论是高季兴还是其子高从诲,他们的生活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父子二人在这片土地上,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面临着无数的困境与考验。

高从诲上位后,改变了外交方针,用三千两银子向唐朝示好,重新归顺。石敬瑭登基后,他又转向晋国,想要武昌作为封地,但被拒绝。刘知远掌权时,他再次提出同样要求,依旧未果。一气之下,他出兵攻打武昌,却以失败告终。

高从诲对父亲的强盗行为始终效仿,每当遭到各国谴责或军事讨伐,他就迅速归还财物,脸上毫无愧色;一旦有国家称帝,他必上表称臣,以此讨取赏赐,因此得了个"高赖子"的绰号。

荆南这个小国,前后共有五位君主,存在了40年。它最强大的时候,地盘也不大,只控制着今天湖北的江陵、公安一带。到了963年,北宋大军一到,荆南就被灭掉了。

【北汉】

刘崇在太原建立了北汉政权。

刘崇出身于沙陀族,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亲弟弟。

刘崇年轻时和那个年代的不少成功者类似,行为放荡不羁,沉迷赌博和酗酒,还凭借一身蛮力四处惹事。成年后,他被李存勖的河东军强行征召入伍,脸上还被刺了字。

刘崇的才能平平,但他有个不一般的哥哥。在兄长的扶持下,他的仕途一路高升。刘知远当上河东节度使,他就成了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哥哥登基称帝,他随即被封为最大的藩王,兼任太原尹、北京留守,还被授予了宰相头衔。

刘知远去世后,皇位传给了他的侄子,但朝政大权却被一群老臣牢牢把控。汉隐帝虽坐在龙椅上,却如同提线木偶,毫无实权。眼见局势不稳,刘崇心生警惕,开始大规模征召壮丁,扩充兵力,同时加重赋税,加紧打造兵器,全力备战,以防不测。

为了稳定局势,郭威在汉隐帝倒台后,迅速采取行动。他深知刘崇手握重兵,不可小觑,于是派遣冯道出马,前去迎接刘崇的儿子刘赟,打算拥立他为新皇帝。这一招既安抚了刘崇,又为自己的计划争取了时间。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不过是郭威玩弄的政治手段,但刘崇却欣喜若狂,得意忘形地说:“我儿子当了皇帝,我还担心什么!”大臣李骧直言进谏,结果却被他下令处死。

正如李骧所料,郭威在完全掌控局面后,便自行加冕称帝,并暗中处决了李赟。

刘崇痛哭流涕后,在河东地区自立为王,将太原设为都城。

为了抗衡后周,刘崇模仿石敬瑭的做法,主动与辽国结盟。起初,辽国提出双方以父子相称,但经过一番协商,最终双方达成了叔侄关系。这一举措不仅巩固了双方的联盟,也为刘崇争取到了重要的外部支持。

在"叔皇帝"的撑腰下,刘崇对后周发动了全面进攻。然而这位主将实在不堪大用,先是在临汾遭遇惨败,随后攻打府州时更是狼狈逃窜,完全失去了统帅应有的风范。

郭威去世后,他立即带领军队逼近周朝边境,同时辽国也派出了五万兵马支援。不过,柴荣绝非等闲之辈,他亲自率军迎战,双方很快在高平展开了激烈对决。

战局风云突变,北汉军队起初占据上风,随后形势急转直下,接连遭受重创,最终溃不成军。刘崇麾下全军覆没,仅率少数亲信仓皇脱逃。

刘崇因受此惊吓,当年便病逝了。

刘崇堪称五代时期最令人唏嘘的君主,他的命运可谓跌宕起伏。早年靠着兄长的提携,他迅速攀升为后汉的封疆大吏,之后又借助郭威的势力,顺利自立为帝。他既精明又愚蠢:精明在于他效仿石敬瑭,却巧妙地为自己披上了更体面的外衣;愚蠢则在于他完全不懂政治和军事谋略,最终在政坛和战场上接连败给郭威和柴荣。

北汉政权前后经历了四位君主,维持了近三十年的统治。在其鼎盛时期,疆域覆盖了现今山西北部以及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然而,这个割据政权最终在公元979年被北宋彻底消灭。

【十国特征】

这十个国家有几个明显特点:首先,除了北汉,其余九国都位于南方;其次,它们的建立方式既有继承也有独立;第三,这些国家的存续时间普遍比五代各朝更长;第四,它们的领土面积差异很大;最后,领导者的称号也各不相同,有的称帝,有的称王。

关键问题在于它们存在的时间点杂乱无章,有的重叠,有的中断,缺乏连贯性。正是这种时间上的不连贯,使得它们被归为十国而非五代。

你怎么看?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